修空性略讲                 李胜海居士译   《广论》讲修空性资粮有三点:1、依止善知识,2、积资净忏,3、祁请上师,广大闻思。《广论》中讲修观资粮中要广大闻思,先树正见。   得观必须得止,得中观见不一定需要止,见也是一种内心体验。   嘉木祥协巴(妙音笑),是位非常重要的人物。初发业者如何生起空性体验,即先依止相似的止,修相似的观。如何依止止来修观,现证空性呢?依止无上瑜伽圆满次第来修空性。得中观见不用在得止之前,次第无定,均可以。   修密前可以不得止,但空性见一定要有,无上瑜伽得止快。   《广论》中辨别了义与不了义经的区别。龙树等菩萨是完全可靠的。自续、应成两派是中观见。佛护论师写了《中论释》破自生,清辩论师主张用因明论式来成立宗派见。月称维护了佛护,不许自续派的观点。集大成者是月称论师,应成派是四宗公认的,有马鸣及阿底峡尊者。自续派中有顺经部的(以清辩论师为代表)有顺瑜伽部的(以静命、莲花戒为主)。   顺瑜伽行者不许有离心之外境,顺经部行者许有外境,他们都认为在胜义谛中一切不许有自性。瑜伽行派认为心是有自性,名言有,和不许有自性是不同的概念。所以要依止龙树和月称,连名言中也不许有自性。   空性和无我。我是自性义,人和法均无自性。先讲人无我,后讲法无我,人无我容易修,人无我比较特别,学论要反复思考。   主要的正理。人无我有七项观察,法无我是破四生,广论中主讲。参照以前大论师以前的修法,正理之王是缘起,其他一切正理均和缘起有关。三主要道中也讲观察空性圆满。略论中用四个步骤,一切法分成五大类。归纳起来,破一、破异、破不一亦不异,破又一又异。   无明是生死根本。人我见不全是萨迦耶见,萨迦耶见又分我和我所。人我见中最主要的是自己的萨见(略称)。因为人最执著于自己,故从我自身破起。方法是找到所破,心如何执著,才能找到空性。若为破彼境,略论释中要求无我正理。生死根本是实执,什么也不想不能破实执,行相相同,作用相反。断实执,在境中见到无我轮回种子也摧坏了,看对境如何执著然后如何破。边执是通过对法有自性之执著,通过分析对于有自性之法是不存在的观点树立起来。   心注一境后得止,用智慧来分析,名言中所认识的法之自性。寂天论师:当修行人寻求法之自性,有任何东西可贪吗?法称论师:你如果不否认错执之境,你不可能离开错执。《三昧王经》中说当一切法分析后,行者只有通过这一途径才能通往寂静。   用正理是为了对治实执,不为了辩论。   认识所破:人无我所破,怎样执人我之自性。人我执中粗分是指学了其他见地而得来的不变,不可分自在之我,细分是指与生俱来不用学就认为是自足自立实体有的我。具体执著为:五蕴依赖于我,我不依赖于五蕴;我是主人,五蕴身心是仆人。实体有和自足其实是不正确的,如同经理和全体职工一样,不是主仆关系,经理也是职工,不是体性各异,没有离蕴之我。   名言中有:外道认为我和五蕴相异,有离蕴我;有部是五蕴聚的我,经部认为我是意识,应成派认为我只是一个观念,安立名言所依,五蕴和我,五蕴并不是我,如杯弓蛇影,是名言安立,分别安立的,只是名字或观念;唯识认为能取和所取是一体空,心外无物;自续认为修人无我也一样比唯识更进一步,修法无我,名言中是有自性的。(参考《宗派宝蔓论》p.15,16)唯识是讲胜义无自性,应成派认为名言全是主观的。前面的观点较粗,后面的观点较细。   应成派认为自性是最细的,人无我是针对有自性的。我者是有自性之义,一切法均是自性安立。所破不认识,会产生问题,没有真实觉受,把论敌驳倒,只是理智所破。   三种我执,三种方式。世俗不懂我执自性,认为实有自性,学过空性就知道一切法无自性,只是名言安立,世俗上安立名言中有。所有一切不一定要破,只破有自性的东西。   执有自性的东西是怎么显现的呢?不明显地要想激动之事。强大的苦乐之事容易显现,力量太强,就不显现了,会退下去,非常难显现。观察时是用心之一角,很善巧的。五世达赖说:观察时显现,胃是我,呼吸是我,但仍未找到。我和五蕴如水乳一般融为一体,自足如木头立于牛奶中很清晰,很客观,非名言,是自立自在的,见到所破的形象则容易破斥。   想强大的苦乐事是为了找到我执,我和身心融和成一体,「我」是实在,很客观的东西,不是名言安立的,很可信,很实在。如果这个世间上有一种东西,它是没有「我」的,那再没有什么真实之东西了。「我」和安立名言之五蕴相合,自在所破,任运自然。仅用想象,还不对。不要制造感觉,理论上之见,要客观地观察。   一切法是名言,要三点配合起来修。这三点一齐来修,摧我执之山,已经正确认识我执之量,证空不难。积年累月,一直到找到为止。   五蕴显不显现,只有一个孤伶伶之我。   人我观察之第二步。「我」和五蕴的关系不是一就是异,他们是相互排斥的,完全排斥了其他可能性,从理论上肯定,在闻思修上花功夫。   第三步,在上一步决定的基础上,如同非常怀疑老朋友一样,这是无始以来执著的习气。「我」和五蕴肯定不是有自性的,因为这个我是无意义的。只不过「我」是五蕴之异名,如同怀兔是月亮之异名。非常明确之经历来说明不对,用许多正理对每个人不适合。「我」是实有,如针刺手指,则「我」不光是异名,而发觉这是我的身心。   五蕴是有五个蕴,是多,则「我」也应该是多;「我」只有一个,则五蕴也只能应该为一,只有一个蕴了。五蕴有生灭,则「我」也应有生灭,有自性的话,则「我」不能忆念前生,它们之间不可能有关系。业会失坏,「我」和五蕴是一,下世即另外一个五蕴,和「我」没关系了,岂不业失坏了吗?受报的只是「我」这个概念,在概念上延续下去。无自性但仍有业果,无自性但仍有作用。   「我」是无始以来最珍贵的,屋子里只有两间房子,「我」不是存在于「一」这个房间,就是存在于「异」的房间,很怀疑地去找,现在在「一」这个房间中找不到,则这个「我」很重要,下个赌注,很害怕,到另一间屋子去找,怕失掉,一定要找到它。   「我」和五蕴是异,「我」就不会有五蕴之特点,生、住、异灭了。别人踢你一脚,也不是在踢你,必须知道。从经历上来讲,安立名言所依,跟身心无关,那么从何处安立「我」呢?否则不可能。。或者五蕴是有为法,「我」既和五蕴是异,那么是否除了五蕴以外还有有为法了,这是不合理,另一种说法是「我」是无为法,我即是涅磐,或虚空不会变,而称为「我」就很荒唐。或者五蕴身心拿走了,应见到我了,有自性、客观的。(名言有,只是安立。)   找过后,决定了不可得,名言中有自性有的我,都不显现,如虚空之瑜伽,内心决定「我」不可得,有自性之「我」决定不可得。决定的是境。   否定中有两种,即没有肯定的否定,即无遮,如佛弟子不饮酒;有肯定的否定,即非遮,如天授很胖,他白天不吃饭。   修空性中决定无遮,得了正见的标准,以前未修是产生了恐怖的感觉,以前修过的则产生非常欢喜。有自性之我不可得,名言有不是无遮。(略论,修定修观法要中有参考。)   人无我之七项观察:前四步和前面一样,先观所破,凡是有自性「我」的话,只有二种情况,否则即不存在,我和五蕴非一,我和五蕴非异。首先确定所破,认识无我的所破,确定由因得出无我。安立我非自性有(宗),是缘起故(因),无我之因推出无我(喻)。我是缘起的,我是非一非异,我非蕴之所依(基础),我非依蕴,我非拥蕴,我非蕴聚、蕴形。   龙树菩萨只讲五项。后二项是月称论师所讲。龙树所讲是来自经中的二十个执著。第一个执色是我,从有自性上讲,有自性则拥有色,色中有我,我中有色这四种,加上受想行识各有四种,合成为二十个。我和五蕴相异是外道的见解。主要是以前面二个下手,破一破异,天生不是这么执的,如果破了执著,能解脱了。不观察,从理论上道理上破。表面上看大师在破外道,是在辩论。一异问题是把各种分别结合起来。破这些,广修身心有受用,多一点有受用。   第三,我不是蕴之所依,对酸奶来说,碗不是所依,树林的雪不是狮子之所依。不然我和五蕴相异了,反复修内心决定。(我在蕴中,蕴在我中。)   第四,我非有自性的存在于五蕴中,或依于五蕴,如天寿住在帐子中,狮子住于林中,也是相异。   第五,我非拥有蕴,如人拥有身体,我有耳朵,我有桌子。或归于一体。   第六,我非五蕴聚合,五蕴聚是安立名言所依,与所安立法不是一样东西,五蕴聚不是有自性的,五蕴聚和各别五蕴非一非异。决定五蕴聚不是自性有。   第七,我是蕴形(色聚),《广论》二十二卷中详述,定中修虚空瑜伽(名言不显现),出定修如幻瑜伽(名言显现有自性,不是实有),好象是实在的,内心决定无自性的幻有,只是名字,有作用。我是名言安立,可以造业感果。   人无我中我所,把心转到我所也能破我所。   决定一个法之空性则决定一切法之空性。没有深浅之分,只是对象不同,修人无我,与修法无我一样的。   法无我破四生:〈1〉先认识所破,观身体能占有这么大空间,覆盖四肢,身体和躯体相融合,自立显现为实有。〈2〉正理推出无我。〈3〉确立对象(主语)正理成立。   着重讲第二点,法有自性的话,只能是自生、他生、共生和无因而生四种,《广论》中二十三卷。   自生(数论),《四谛经》五地菩萨趣入六地修十种平等,其中一种是无生,通过解释无生,其他很容易理解。佛护论师:自生即无义故。自生即获得自体,如有了体性要再生的话,即无意义了,因为因已经有了,果还有何意?(反)已经有的体性和再生不矛盾,生是显现义,体性未变。举苗为例。(驳)则苗会自己再再生,有无穷之过患。(反)因为还未显现,潜在之自体需要生如果显现的东西不需要生了。(驳)显现本来已经成立的话,不要再生了。显现再生的话变成无穷了,显现如果以前有的是不对,显现以前没有的观点是错的。已经生的必须要生的话,生的机会是没有的。(反)自性种子和苗不可分,有个转化的问题。种子灭坏,苗则产生,所以苗不是从苗生,体性是一,是两种状态,这样苗不会使种子坏灭。(驳)以前就有苗了,从苗生苗,苗之出现,不会使种子灭坏。种子和苗一个体性的观点也要驳斥。不会一个样,体性是一,在一切方面一样。(反)只是两种状态,种子状态失去,苗状态成立。(驳)种子自体和苗自体不一样。当种子状态之法消失后,有苗的状态法产生。所谓种子状态法和种子是一回事,除了种子状态外,没有其他种子了。苗的状态下,不能认识种子,同样不能认识苗,或在苗状态下,能认识种子状态。体性是一,不同特点,性质不同。(参考《入中论》)。   他生(胜论):同时破有「自性」之他生和他性,黑暗应火焰中生,一切果从「非因」生,因果是「自性」相异的话,变成没有关系的自他,果是从没有关系之他而生,则也可以从「非因」中生出来。因为「非因」和果相异,有「自性」就和有关系相矛盾。果和因如果是「自性」相异的话,则一因能生多果,或多因生一果。(反)不是一切物可以产生一个东西,只是某果之因(亲因)的同一相续。(驳)因为果和因是有自性相异的话,则果和因是有实质的,则相互没有关系,不能称为同一相续,如稻麦种对于各自生出来的东西没有差异,是自性相异,异性是名言上有。有自性之他生不存在,种子和苗不是异性,不是同时而有的。如果有自性的话,不会受到其他影响,但现在不是这样,是相互影响的。(有自性的他生和有自性的他性请参考《入中论》《广论》《略论释》)   共生:两种缺点都存在。   无因生:有的事看不出来是有原因的,故持戒无意义,见到的东西容易使人相信。佛弟子认为尖刺是从尖刺之种子而生,因为在某些地方产生,本身即依于条件,这些条件本身就是因。很微细之因,只有用佛之智慧观察,否则种田就无意义了,如果任何事产生任何事,法的产生是随意的话,芒果树不会生芒果了。   缘起性之苗非自性生,也是缘起有。宗:谓词「非自性生」,除去常边。因:缘起除常边。缘起破一切常执。佛超过一切大师。龙树赞偈:因缘所生法,不生亦不灭,四加行,熄灭诸戏论。(能所二相,自性有之戏论,现证空性时能所二相熄灭)。   《入中论》,《宗派论》讲述缘起之构成。   缘起有三个词:三层不同意思。(1)由因而生(有为法)。各派相同,果从因生,非中观派认为缘起反而是谛实有,而不是谛实空。(2)有为法和无为法依止支分而得到他们的空性,应成派用此法证明谛实空。如一幢屋子(总体)有十间房间(支分)光有房间(支分)而无屋子(总体),连房间(支分)也不会存在。(3)一切法依于能安立之心而安立的。(最细的)。没有心来安立法之有,他们这些法不能出现了。常人认为一切法是客观的,从客观那边反映过来,而不是由显现,由心之安立在境上面去。第一,第二应成派也接受了。月称论师认为缘起之事是依因缘而起的,这里因缘不光指亲因(阳光、种子、烦恼),还指了支分与能安立境有之心。起不光有生义,还有有义,及成就义。   《中论》讲到:做者依于所做之事,所做之事依于做者而有,除此以外,不能看到安立之心。很鲜明指出不是两个东西产生另外一个,由心安立而得到体性。   缘起性的一切法非自性有,因缘起故,依他安立故。由确定因能除断边,缘起断一切边执,一切法无自性获得能避免一切常边,能知道一切法依他而有,不是自性而有的,一切法无自性之证悟,能确定缘起除断边,能确定因除常边。宗因二者如何?越深入,就越来越细。缘起是正理之王。   月称在《入中论》中讲到缘起,非是无因生,或大自在天生,或从共生,是从缘而生。   世界上或事实上不是由七个方式(七项观察)而有,不分析的话,是以它的支分而成立的。   (金刚屑因,参考《藏传因明学》)   一般人认为缘起和空性是对立的,空性时缘起不顺,缘起时空性不顺。中观师破出自性有,与一般人观念相违背的,他了知凡是自性有的,就不会缘起了。(三主要道中讲)。   对缘起很熟悉的话,能引申对空性的认识。因果之教法到处都讲,将来生中碰到因果,就又能转化到空性上来,不断不断地进步。   缘空性修止观双运入于加行道,先得空性见,先缘其他境修定,《广论》推荐观像,修止之条件,反复止观双运,平衡。   不加造作的菩提心,任运而起,程度和座上修一样,则进入资粮道。止观双运  暖位  顶位  忍位  世第一。修菩提心是多劫教授中心。断所知障要很大的福德资粮,对于声闻乘讲声闻乘法是成佛之方便。先发菩提心,得止后修空性。   暖位是指无分别智不久将要生起,如火将生前之暖。前兆生起,有分别之空性生起,有分别是指心里之影像总义,空性见不到,是心中之影像,非常清楚之情况。顶位善得止,如同棉花球,根不断。忍位不堕恶趣,世第一即马上见道了。在暖顶两个阶段,能与所都显现,定中都能决定,显现境中所破自性有之空。修中能见到境是空,我是有境(主观),空性是自己的空,仍有自己的主客观之空,不同于止观双运前之征兆。忍位不能决定空性之显现(客观),有个空性影像显现。世第一只是主观方面不能决定。现证空性时,心境两方面均消失,如清水注入清水,不可言说。章嘉国师赞叹宗喀巴大师能够用眼睛来看得见空性。没有中介影像(分别)世俗、名言,自性有都不显现,一切分别执著都断了,见惑全断了。修惑中认为有自性的烦恼是最利害的。五停心只能断现行,不能断根。初地有百种功德。   烦恼障是人法之实执或其他烦恼或种子,最主要的是无明实执。没有断烦恼障,决不可能断所知障。所知障是显现自性之实执,烦恼障是肯定有实执自性。   二谛是一体的,无分别缘空性,一个心不能同时缘两个东西,同时缘二谛的是佛。如所有智,尽所有智。菩萨发心断所知障,断实执,人法二执都要修,菩萨修断二障是用无量正理来修的,将来断所知障也要用很多正理。烦恼障到八地断尽了。声闻乘只是用少量正理来修。关于八十八使,应成派认为是一齐断的,在初地,每一个都有无间道,都有解脱道。关于修惑,二地是断下下品,三地是断中下品,四地是上下品,五地是下中品(后面不详)。声闻是四果四向。声闻要入菩萨乘要从头做起花一大劫,积聚福德资粮。   应成派,八地菩萨可以对治自性之显现,执着未断,习气根本断不了。   所知执分四个:三清净地,没有根本烦恼,所知障也有上、中、下三品。八地断上品,九地断中品,十地前一部分断粗的下品,十地后一部分断细的下品,有情生中最后身,得解脱(身)道。最后之无间道要经过密宗。显密所说的佛果是一样的,显教只把行者带到十地,无上瑜伽才能成佛。   法身自性身,法身自法身。佛的如所有智,尽所有智没有区别。报身——受用身——恒常。化身——有情不同因缘而显现。   附(1)暖、顶位能所决定还是有的。忍位所取决定慢慢退失,存在着我在修空性。世第一位能取(我)慢慢退失。(2)无为法依于支分,总空性依于个别空性。(3)加持也要有因缘,是过去的善根未引发,修善法则功德增长,力量大,得到现报,加持使善法因缘早日成佛。(4)往生之正因积聚很大的福德资粮,观想佛刹土胜境,作意,发愿,现在汉地的标准很难说,要发大菩提心。(5)宗派不是作者讲出来了,是佛所说,反复了解空性才能解脱。不知宗派的人只知此生之快乐,不学系统观察。被宗派影响的人,建立基、道、果三者,从自己观点出来。宗派即是通过经典通过逻辑建立起来之观点而不是由他所转,建立起来之结论。成立之结论,不会轻易舍弃。(6)发自内心皈依三宝,是内道,反之为外道。佛教说法总是对众生有益的,其他外道的说法多少总是对众生有所损害,外道之舍命是主动的,内道之舍命也要条件,或是被动的,否则妨碍解脱,顺世外道是持常见外道的反面。认识佛教道理要阐明清楚,学外道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度化有缘众生。确定四法印决定是不是佛教,一切有漏是苦。(7)有部是不许自证分,和随教行之经部分不出的。(8)自证分粗讲即是心识既能了别外境又能了别自身。(9)有部有十八种,还有不同的分法,定义是指总的不同见解。释名指名字上的解释。(10)有境也被境所缘,可以归入境。每个名都有境,故称为有境(对象)(11)有部指蕴聚是我,用心识来分量与非量,不许自证分故不许自证现量,认识的角度来分量与非量。根是了别境是直接,没有一层隔阂,不带境之相。光是眼根,眼识所依,也能见色,心识自己能见,墙后的东西也应能看见。有障碍则不能见,眼识依靠眼根,被其他色阻挡。不带相,看什么是什么,眼根也能见者,其他宗派,只有眼识才能见者。其他宗派认为心所是心王之支分,现量有定义即新证不虚妄。非量定义是邪知、疑、已觉智等。   吉祥圆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