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六章  起 名 十 忌

9.忌抄袭洋人、名人

现在的社会上,似乎有一种时尚,模仿洋人的名字和名人的名字起名的人似乎越来越多。有 的人甚至直接沿袭洋人、名人的名字起名。这反映了一种社会开放的现实,同时也体现了当 代人追求卓越的心理需要,也许不应该轻易否定。问题是过多地效仿和抄袭成风,它对我们 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应值得我们的注意。

对于中国人起洋名,我们的态度是:洋名可以用,但仅应宜而取,勿自陷浅薄误区,盲目求 洋。中华民族在其悠 悠的历史岁月中,吸收了域内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,并熔于一炉,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 文化。今天,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,也绝不可能脱离世界文明的大道而另辟蹊 径,而必须遵从文化发展的规律,立足中国,放眼世界,以我为主,博采众长,不仅要继承 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,而且要继承人类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。

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吸收、使用一些外国人名和外国文学遗产中塑造的典型人物的命名方法, 如果 借用得恰如其分,用得有意义,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如“安娜”,仔细分析起来,有 中国传统的味道。不仅响亮动听,而且马上使人想起托尔斯泰的名著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, 再 次回味安娜这一动人的主人公形象(顺便说一句,文学大师果戈理的恋人也叫安娜,安娜是 西方的常见名,起名安娜并非意味不吉,可见无论是汉名还是洋名,都迷信不得也不宜过于 仿效);再如浮士德,不仅具有勇士的高尚品德意味,而且令人想起歌德的巨著《 浮士德》中那个执著追求个人幸福、个性自由与解放,投身社会实践,渴望改造社会的主人 公形象,回忆起那句名言要每日每天开拓生活和自由,然后才能够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。 激励人们不断追求。

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洋名,都可以拿来一用,以求“洋名”的“洋气”。

一般来说,中国人应起中国人的名字,汉语语音的优美多变、铿锵有力和婉转绵长,字义的 博大玄妙、丰富多彩和深厚悠远,字形的多姿多彩、灵活生动和气韵传神形成的汉字足以使 西方汉学家对汉名的羡慕和惊叹其无穷的魅力,西方人的名字相比之下便逊色三分。但任何 事物并不是绝对的,人名本身即符号,便于区别识记,在追求美的前提下,有些“洋名” 也有 其独到的价值和文化背景。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,中西文的理性艺术的搭配,出现了许多美 丽如画、朗然上口的好名字,如王安其(安琪,西方文学中背生双翅向人们献花的小天使), 冯海伦(海伦,是希腊神话中的美丽女神)、白瑞德是《飘》中的男主人公,安娜、舒贝、朱 丽、叶林娜等,西方某种独特的文化背景,加上汉语的独特魅力,使得这些名字的主人如同 套上了幸运的光环,而备受瞩目和青睐。但是却不可过分洋化,否则将适得其反。

再如“约翰”、“玛丽”、“琼丝”、“丽莎”、“洛夫”、“朱丽”等,虽然“洋味”十 足,但并没有什么确切的汉字意义,只是外国人名字的音译罢了,也就是在汉字中缺乏意义 体现,除非你不在意字义而只求符号,否则就完全没有“借用”的必要。试想,如果人们在 正常的人际交往中,听到“王约翰”、“李琼丝”这样的名字 ,第一感觉就肯定是“不伦 不类”,“四不像”,继而会招致嫌厌和耻笑,落下“此人必是崇洋媚外的主儿”,处处给 人留下这样的坏印象,就不可能得到信任,得到理解,势必会影响一个人的社会交往。

起名时“追随”伟人和先贤,企望以之为楷模,在创业上有法,治学上有为,终能成大器。 但以名人名字为模本,为自己和他人起名,这种仰慕之情与客观效果并没必然和直接的因果 联系。沿袭名人的名字。本身就是一种机械搬用,毫无创造性,也不符合独立的精神,淹没 了自己本来的个性。青年人要自信,不自卑也不自大,崇拜名人并不一定是要效仿名人名字 。

因此,要尽量克服盲从心理,倡导一种理性的、能展示个人特色、时代内涵和审美情趣的起 名新思维。

如果我们永远追随他人,以用其名为“美”,更多的可能是永远都走不出他们的影子,充其 量不过是世上有更多的人在使用同一个名字。所以起名字时最好不要沿袭名人的名字。

在如何对待洋名和名人名字的问题上,我们要拿起鲁迅先生倡导的“拿来主义”的武器,要 会“ 拿”,会用,即不要一棒子打死,也不“一概请进”。总之一句话:要会用,但不滥用。

 

返回